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浪潮,台灣修訂施行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目標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,並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針對年排放量超過 2.5 萬噸的碳排大戶施行碳費,而為協助各企業「代購」國際碳權,台灣碳權交易所今日正式掛牌上路,做為開啟碳權交易的第一步。
「碳權」是甚麼?
「碳權」(Carbon Credit)主要是指「二氧化碳的排放權」,是由各國政府透過「碳排總量管制」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進行控管,分配給各企業一定額度的碳排放權利,簡稱「碳權」,並透過這種方式來達成「淨零排放」的目的,使環境能夠永續發展。而所謂的「淨零排放」並非禁止二氧化碳之排放,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,再用負碳技術、森林碳匯等方法抵消,達到淨零排放,因而產生出「碳權」的機制。
碳權產生方式
碳權產生方式有兩種,分別為強制性市場(總量管制與交易)與自願性市場(減量計畫)。
強制性市場(總量管制與交易):
「強制性市場」是由政府訂定排放總量,政府再依據排放總量和減碳目標,每年核發「排放配額」,正是企業碳排放的許可證,企業排放超過配額就要再買碳權,反之排放不到配額就能賣碳權,而整體核發的排放配額會逐年降低,以達到減碳的目標。
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例:歐盟針對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設定碳排上限,企業若沒用完所核配到的額度,可在碳交易市場賣給有需要的企業。超過核配額度的企業,需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碳權。
自願性市場(減量計畫):
「自願性市場」是由企業主動發起,經由聯合國或獨立機構認證的「減量計畫」,由企業執行植樹、再生能源計畫,經查證後就能獲得核發減量額度,而這減量額度可以抵銷自家企業的排放,或是買賣給其它企業抵銷碳排,所以又被稱為「碳抵銷」,台灣目前採取的就是自願性市場機制。
此模式中,企業或個人在政府的減碳要求外,自行訂定更高的碳中和或淨零目標,則可主動購買民間自願性碳權以抵銷自己的碳排放。
碳權交易機制?
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,環保署將對象限制為依法有抵換需求者,依規為企業、工廠、行政單位等,一般人無法透過種樹、再生能源計畫取得碳權,因此整個交易機制就是有碳權需求者,包括受管制的排放大戶、非管制的自主加入的業者,可以透過平台購買碳權,而賣家就是自然碳匯、負碳技術擁有者,可向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計畫,再經第三方機構驗證、查證,獲得核發碳權來交易。
目前由台灣環保署建立的「溫室氣體減量抵換專案」,自 2010 年推動以來,註冊通過 93 案,已核發 2,379 萬噸碳權,但要注意未來企業在碳權交易所買到的碳權,無法抵銷歐盟 CBAM 的費用,因為自願市場取得的「碳權」,並非 CBAM 認定的碳稅,只有在台灣繳交的碳費和「總量管制與交易」的碳權可以抵消,而環保署預計明年上半年公布碳費的收費標準。
相關單位正就碳費的徵收費率和具體收費細節進行研議。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提出規劃構想並與各界討論。碳費的具體金額將在明年(2024年)上半年討論後確定。
參考來源:自由時報財經政策:〈銀行家觀點〉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上路 零碳時代Q&A一次看
財經新報: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!一文看碳權是什麼?碳權交易機制是什麼?